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素食與禪修-2

July 18, 2012

。。。。。續上一篇<素食與禪修-1>


素食是不是靈性成長的基本條件?

有人問奧修,素食是不是靈性成長最根本的條件。下文是奧修的回答。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有靈性,身邊的事就會跟隨你轉變(心想事成,意識比較容易創造實相),你或許會成為素食者,也可能不會,因人而異。但是素食不會是有靈性的基本條件,有靈性的人當中有素食者,也有肉食者(不等於沒靈性,只是還沒發揮出來)。生命就是這麼多樣化,人也有很多種,要不然世界就太無聊了(對於還未安住在定境中的人來說肯定會很無聊,也沒有學習與磨練靈性的機會)

試想一下,這個世界只有Mahaviras(眥那教祖師大雄尊者)這種百分百素食的人存在,沒有(印度教的)克里斯納,沒有耶穌,沒有佛祖,沒有穆哈默德,沒有Mansoor(伊斯蘭教的大成就者或聖人),將會是一個沒有生氣的世界,而且也沒有美感(沒有醜陋的襯托)。要知道,一個Mahaviras是美好的,太多Mahaviras就不好看了。上帝不會創造出同樣的兩個人(孿生子也不一樣),原因是一次就夠了,一個已經嫌多。上帝很滿意自己的傑作,他也不會重覆創作(沒有人會想再複製多一個自己),他不會抄襲複製,只相信原創的東西,因此他沒有副本。


因此我無法說食物是不是基本條件來為你的靈性作出貢獻,但是你的靈性(覺醒)或許會改變你的飲食習慣,而且可以預見。你還是有自由(做其他事繼續吃喜歡吃的東西),可以少喝酒,但未必因為你少喝酒少吃肉就變得更有靈性。Patanjali無法接受一個喝酒的人也有靈性的說法,那是他的觀點(也沒錯)。從耶穌的觀點來看也會有明白的地方:為什麼Pantajali不喝酒?如果他不喝,還有誰(哪一位瑜伽行者)會喝?如果他不慶祝(自己成道),誰會慶祝?他應該跳舞,唱歌,歡慶他的成道

但是慶祝方式也不一樣,有人斷食(如回教的齋戒月和猶太教的贖罪節),有人大快朵頤(聖誕節前夕喝酒吃火雞辦烤肉會),人們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你能理解這種不同和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你就不會成為(宗教)狂熱份子(要求每個人都跟你的宗教信仰一樣,認為別人都是異教徒或魔鬼,不懂得諒解和包容)。要不然就會有危險,在靈性的道路上,最大的風險就是成為激進派的狂熱份子(搞絕對主義和極化的思想,不論是向好或向壞的一邊去極化)。嚴格的說,所謂的宗教都是狂熱的(宗教是人創立和組織起來的,都不是教主的本意),因為他們(推廣宗教的人)只認為自己的經文說的才對,他們的教主說的才是真理,其餘的都要否定不承認。這就大大地局限了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空間,相反的,生命是無限寬廣無邊無際的(真理不只是在某一個宗教裡才有,其他宗教裡都有,說法不同罷了,都可以取長補短去學習,不能因為該教某些人的作為就否定了整部經和所有真理)

你問食物,我沒在談食物,我談的是你,你才是真正要發生改變的主角。以前已經發生過的事(和你),我並不擔心,你怎麼做都對。我就這麼說吧:沒有所謂對或錯的行為,只有(認為)對或錯的人。對的人做什麼都對,錯的人做什麼都錯,對或錯不是任何行為的要素,對或錯決定於行為後面的那個人(認為別人或自己對或錯,不能也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事情,或者回頭看自己,就變成兩極的對立,要分出輸贏來)

比如說,佛祖告訴他的信徒,僧侶和尼姑們: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你不能要求人家(只給你什麼,什麼是你不要的),不要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你就只是站在人家的門前,人家如果想給,自己就會給,你甚至不能開口要,還列出你要的東西。人家給什麼,就謙卑地接受,感恩地吃。結果有一天,一名僧侶出門討食物時,一只烏鴉飛過,丟了一塊肉在他的缽子裡,他想起了佛祖的教誨:人家給什麼就。。。。

那位僧侶困擾了,他沒要這塊肉,但卻掉進他的缽子裡,他也沒想要吃肉。他該怎麼辦?他開始想:我要把它丟掉還是吃下去?因為佛祖說:不要丟掉任何食物,有人在挨餓,食物很缺乏,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我該吃還是不吃?

問題是沒有前例,他想:最好還是去問佛祖。在集會上,他拿缽子裡的肉給佛祖看,問:我該怎麼做?

這時佛祖閉上眼睛冥思。他冥思兩個潛能,一是如果他說丟掉食物,他就創下了浪費食物的先例,以後就會有思想狡猾的人把佛祖的話解讀成:只要你覺得是不對的,就有自由可以扔掉,不過這些人就會開始丟掉他們不喜歡吃的食物,形成了浪費。二是他想:烏鴉不會每天都丟一塊肉給你吃,這只是個意外,意外不能成為常規,意外就是例外。因此他說:可以吃,不論人家給的是什麼,即便是烏鴉施捨的肉,你也得吃。

結果,這個先例就微妙地改變了整個佛教史。僧侶和尼姑們開始廣播新聞說不論人家給什麼食物,就算是肉,也可以吃。結果佛教就成了允許吃肉的宗教,只因為那只烏鴉()。看到了嗎?那只烏鴉比佛祖(的教導和本意)還重要,一只烏鴉改變了一切(推翻了佛理),人們愚蠢到寧可跟隨烏鴉而不是跟隨佛祖(找到一個難得的機會和藉口可以吃肉,就放大這個藉口,大而堂皇與合理到掩蓋了所有不准吃肉的教導,比如說三淨肉和五淨肉的權宜方便法或例外的應對辦法,撿到了一根頭髮就說這根頭髮足以消除另外三千煩惱絲,成為最亮眼和最珍貴的一根頭髮,還裱在鏡框裡怕忘記或看不到這根頭髮)

我不會給你任何指示要吃什麼該怎麼吃,我只教你一件事:意識要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有覺知,用你的意識做決定。

(註:靈性的知識分享和指導只能夠指出原理原則(無法列出清單替別人規定對錯或者替別人思考),讓人自己去理解明白,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原理去決定或選擇每一件事,而不是照搬規定,硬性套入每一個狀況中,不知變通,只知道守則卻掌握不到原則和原理)

生命很複雜,如果我開始告訴你這個可以吃那個不可以吃以及每一件事物的細節,你就無法得到全面的指導(只有清單沒有指導原則),總會有所遺漏。你可以去看眥那教的經文,什麼細節都有,因此眥那教的經文不值得一讀,他們甚至還列出了很多不必要的細節,比如說一個和尚能有幾件衣服,該吃多少,該怎麼吃,站著吃或坐著吃,要怎麼乞食,能接受多少施捨,幾個人可以一起走在一起去化緣,尼姑能否跟和尚一起,要走多遠的路等等,有說不完的細節(像人造的法律條文)

還有,如果一個尼姑生病了,和尚是否能碰她的身體,也有指導。而且,細節裡還有細節,如果她是老尼,就可以碰,如果年輕的女尼,就不能碰。如果尼姑在洗澡,和尚能不能看。。。諸如此類,沒完沒了。這些經文看起來不像是宗教教義,因為都在談這些瑣碎的小事,即便如此鉅細靡遺,還是不完整,因為沒指導和尚是否能進電影院看電影。以前沒電影,現在遇到了就不知所措,要自己決定。和尚能不能看尼姑的照片?因為以前沒有照片,就沒有指導,也不能自行加進經文裡,經文就無法再改進,這樣你就必須不斷地創造新的條規。

如果一個人要找到自己的路,幹嘛要製造這個細節的森林?我只需給你一道光,一個提示就夠了,你就可以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我不給你地圖,也沒給你任何指示(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沒告訴你:先走一百哩路,然後左轉,之後再右轉。這個歷程無法提供你這種細節,我想跟你們分享一個比喻。

在這個國家(美國)的年輕人當中,有一個對食物感興趣的潮流,出現很多不同的食譜,告訴人家最好要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份量,什麼時候吃等等,這些理論都有死忠的追隨者,飲食成了一個很嚴肅的課題。有一個年輕人說:只吃全麥食物,加水果和堅果。她的女友則說:蔬菜和水果不摻在一起吃。她的室友卻相信不需要維生素C,需要很多維生素DE但是她的堂妹又說:每十天就要絕食一天。她有一個朋友在健康食品店裡工作,說:關鍵是礦物質。每天晚上她都用牙齒去咬一湯匙廣告打得很響的花園泥土,還包裝精美。

有些人發現了某些食物有神奇的療效,一時之間,無花果,杏子核,犛牛牛油,木屑和泥鰍宣告缺貨。如果這些食物都能提煉出天然的有益成份,的確會更好。一個讀到這些維生素細節的年輕人把自己埋在一大堆食物的牆壁內,開始混合做自己的食譜。他把麵包,水果,乳酪摻進了麥片,海藻和草莓酸奶去攪拌,每一餐都做出了很有營養濃稠的灰色飲料。
                                                                                                                                    
結果食譜就變得很奇怪,一位很認真的人發現某一種瑜伽術可以單靠空氣存活,他就去試了一下,他有一位朋友知道有一種古方可以倒轉胃部來消化分泌物,搞到鄰居聽到怪聲音逼他放棄這種食譜。

現在的混亂局面會出現是因為每一套理論裡都有一點可取之處,那些從一個食譜換到另一個食譜的人感覺出罪惡感是因為他們繼續喜歡他們原本不應該接受的事情,當他們習慣了一種食譜,就會成為死忠的擁護者,每一派的人都相信他們的食譜才是全人類的靈丹妙藥。在全部的辯論中,最常聽到和爭得最激烈的是素食對肉食的問題。有一天,一位智者來到這個城市,群眾圍著他問東問西,有問到思想,靈魂,上帝,星球,愛心,命運以及梵文的意義,這些都是沒有爭論性的課題,但還是有一位年輕人問:我可以吃肉嗎?

人群中馬上一陣騷動,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智者就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他:你吃肉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那位年輕人想了一下說:不怎麼好吃。
智者就回他說:那就別吃。過後人群中的素食者就交頭接耳肯定他的說法。


另一個年輕卻起身說:我愛吃肉,吃的時候感覺良好。
智者就說:很好,那就吃吧。然後人群中的肉食者也交頭接耳來贊同這個說法。
結果討論的聲浪變大,辯論會又再開始。

不過那位智者看著大家開始笑,開始時是輕聲地笑來緩和群眾當中嚴肅的氣氛,才開始看到一些人在微笑。結果這位坐在台上的智者的笑容也感染了群眾跟他一起笑,人群中有一位笑得很滑稽,以致這位智者笑到差點從椅子上摔出去,逗樂了大家,笑聲大到整條街都是笑聲。路過的人不知道什麼事情,只聽到這麼多笑聲,就駐足觀看,也加入了集會,直到這個地方都聚滿了開心的人。

這麼多人這麼享受歡笑,也讓智者一直笑個不停,與會的人忘了他們正在享受這個美好時光,最妙的是,當天沒人有消化不良的感覺。

請務必記得,你感覺好的就是對的,不要給自己的生命強加不必要的架構(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你已經在牢裡,就不要再給自己製造更大的監牢(勉強自己去做暫時還做不到的事情)。你只需記住一件事:謹慎地努力,變得更有覺知。忘掉個性,個性是愚者和一般人在意的東西,要讓你的整個生命都有意識,有覺知。當你清醒有覺知,你就會有多一點警覺,感知,當你的內在燃起了火光,你就看得到,很多事情會開始改變,不根據任何架構,不根據任何意識形態,不根據任何狂熱的理念,只根據你個人的理解去轉變。

我個人的感覺是--是個人的,不一定是你的教條,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變得更警覺更有覺知,你就會覺得可以不必通過傷害動物去吃東西,不必再毀滅動物的生命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但這麼說不是戒律,跟你的靈性無關(吃肉的人還是有靈性),只是會比較有美感。

對我來說,這個問題跟美感有關,跟靈性無關,那麼說的話,我就會認為大雄尊者比耶穌還有美感。他們兩人都有靈性,但大雄尊者多了一份美。吃肉就是難看,並不是沒有靈性(不慈悲,沒愛心),也不是罪惡,而是很醜,很髒。想像一下,殺害動物來滿足你那個小小的舌頭,其實還有很多方式可以滿足味蕾,虐待全球幾千萬只動物的行為就沒有美感,你就展現不出詩意,表現不出情感。

要有靈性是有可能的,但一個人不能只是有靈性而已,還得有一點審美觀。問題就像這樣,如果你問我:我在自己的房裡掛一幅畢卡索的画是否就會比較有靈性?我會說那倒也未必,你還是可以不掛畢卡索的画也可以展現出你的靈性。房裡有一幅他的画當然會有美感,至少能在你的身邊創造出一點藝術氣息和美感。你一旦明白了這種差別,你就不會是狂熱份子,因為藝術不會製造狂熱份子。這樣的話,藝術就比你們所謂的宗教來得溫和非暴力,宗教反而在鼓動人們的狂熱情緒。

如果你寫詩,繪畫或跳舞,這些活動都跟靈性沒有關係,你單靠繪畫還是不會變得更有靈性(畫家們照樣會酗酒吃肉玩女人),不過你這位有靈性的人或許會喜歡畫画(發揮出前世的某一種才華)。禪師們都會寫詩(幾乎無一例),他們的詩句透露出很可觀的真善美三種素質。

沒人能像禪師那樣用很少的文字寫出那麼有穿透力的內容(詩的字數不必多也可以擲地有聲,而且迴響深遠,因此禪師都不會羅嗦)。他們寫得出這麼偉大的詩句,他們寫一首短詩,別人要寫一本書來解讀,也可以不斷地寫,還是寫不出禪師的那種詩意。但寫詩和文筆好也跟靈性無關(皇帝身邊的宰相大臣文筆都好,李斯還是可以說服秦始皇去焚書坑儒,曹操會寫詩也會打仗殺恩人)。你還是可以不必成為詩人,舞蹈家或音樂家也可以有靈性,但是,如果你是一位音樂家,舞蹈家或詩人,你的生命就會更充實有內涵(有美感)。當靈性的本質佔據你的生命的中心點,其餘的素質和美德就圍繞在這個中心點的周圍,你的生命就會更加富有。一位有靈性的人也可以是(精神)窮人,他心裡可能沒有欣賞音樂的空間(因為自滿,容不下其他東西,修到偏了,修到絕對)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現況,如果你去見一位眥那教的僧人,跟他談古典樂,他不懂得你在說什麼(可能都沒聽過)。他會告訴你:別跟我談這些世間事,我是個靈修者,我不聽音樂。即使你跟他談詩歌他也不會感興趣。他的生命很枯燥,沒有潤滑劑,他或許很有靈性,但他的生命就像一個沙漠。

如果你能夠有靈性同時也擁有一個花園,為什麼要沙漠?(離群索居,躲在山洞裡不見世事)。如果你可以有靈性又能有詩意,為什麼不能兼容?你還是可以在生命中有多面向的生活,變得更有美感,更有責任,但我不會給你任何細節。請記住,這些(細節)對有靈性的人都不重要,對你的覺醒沒有幫助,但也不會拒絕它們。你的旅程可以很美,也可以像沙漠那麼單調,全看你要怎麼活(得有靈性)

我的做法是讓你的旅程有樂趣些,不只是專注在目的地而已,一些有靈性的人只關心最終目標(忘了享受過程),他急著要到達終點,不理會一路上發生什麼事有什麼東西,看不到一路上的百花齊放,鳥叫蟲鳴,日昇日落和繁星滿天的美景,這些都是有美感的東西,就讓你的旅程充滿美感吧。如果你能經過這些讓人陶醉的勝地,為什麼不欣賞呢?(欣賞但不沉迷)。但是你最主要關心的還是你的意識覺知,不論你的意識為你展現什麼盛況,就跟隨他去,讓你的意識(高我)成為你的法律(法界的)嚮導,我不會給你任何(人定的)法律。



本段完



素食以及Sattivic食譜對靈性的重要性



本文是印度教的靈性導師Ramana Maharshi(1879-1950)回答關於Sattivic>住氣食譜的簡短內容,這個食譜也叫瑜伽士食譜或有情(有覺知)食譜,根據Ayurveda>阿育吠陀(長生術),瑜伽術和眥那教的說法,這種食物有很強的sattva guna>住氣或生氣(維持生命的能量),能夠促進思想的清明與平靜,對身體也有益。這類食物有:水,穀類,豆類,蔬菜,水果,堅果,未加工的純牛奶和奶製品如酥油,牛油,奶油,乳酪,酸奶,以及蜂蜜。

另一種他們不吃的食物是刺激性食物,也叫變異食物或rajastic食物,這種食物會導致精神懈怠迷糊,雖然不是完全有益,對身心也不是有害。不在有情食物和靜態食物的範圍裡的就歸類為變異食物,一些人認為,這類食物會主導(擾亂)人的(理性)思緒對別人不友善,有攻擊性(如酒精和能量高的食物)。這是因為刺激性食物會強化和發展manipura>太陽神經叢(自我)和滿足肉身需求(如性慾和食慾,食色性也的原因),無法協助開發上三輪的能量。
這類食物有:有咖啡因的茶和飲料,巧克力,熱量高的食物,香料,辣味和鹽。

這些修行人更不會碰的食物是鎮靜劑食物(包括毒品),也叫靜態(無正面能量的)食物,或tamasic食物,瑜伽行者認為,吃這種食物對身心都有害。對心理素質的破壞是導致意識遲鈍,覺知力減弱,思考不精細(很粗糙或神經大條),對身體的破壞是直接或間接給器官內臟製造緊張和壓力導致失調,容易生病。不過,在身體忍受太大的痛楚和壓力時,有時還需要這種食物來緩和一下,麻木神經,讓感官不那麼敏銳或變粗糙些,就感覺不出那麼痛,這種食物在戰爭和受傷時有用。
這種食物也一樣在刺激和強化下二輪(海底輪和臍輪)(萎縮)能量,對上三輪的開發沒有幫助,甚至阻礙,更難產生正面能量。
這類食物有:肉,魚,洋蔥,蒜頭,小洋蔥,細香蔥,蘑菇,酒精飲料(包括醋),鴉片和腐化(醃製)食物。
                                                                                                                    
Patanjali的瑜伽經中談到niyama的篇章,有一個名詞叫tapas,這個字的意思就包含了ahara niyama,也就是吃對食物,但不過量。因此,niyama的意思就是個人的自律,包括飲食習慣的戒律。

(註:戒律對修行的重要使到所有導師包括佛陀(在離世以前)都強調要以戒為師,戒不了就別想體驗冥思的戒定慧三個階段,別想成道)


Q:請談談食譜對修行的影響。
A>食物影響思想,修行任何瑜伽術就完全需要素食,因為素食能使頭腦更有覺知(有純淨與平和的正面能量)

Q:一個人能否吃肉還能獲得靈性上的證悟(明心見性)
A>可以,但還是必須逐漸捨棄肉食,調整身體的需求去適應瑜伽食物。不過,當你證悟到明心見性的程度(三摩地的證悟,只是基本初地的菩薩道,還有更高水平的三摩地)(之後要)吃什麼就再也影響不了你(有能力自行化解負面能量,轉負為正),因為大火已燃燒(是三昧真火,不是情緒怒火),再加什麼燃料都沒差別。

(註:這是安慰還想吃肉又想證悟得道的人的話術,因為一個人如果已經能夠證到明心見性的程度,就已經完全捨棄了肉食的慾望和吃肉的習慣,要不然身體就無法轉換成需要素食來維持的乙太體,身心不清淨就無法證悟到明心。當然,證悟之後如果偶爾(不是每天)遇到無奈必須吃肉的狀況,也不受到影響,吃一口並不會掉到地獄裡去,就像一灌毒藥無法污染整個乾淨的大湖,而是毒性被稀釋掉轉換成淨水,即便如此,也不會故意去找肉或殺來吃,免得又產生慾望。一般人就無法轉化低頻率的食物能量化為高頻率的,因為本身的頻率還不夠高。不過,如果5D天人當中有人看到4D的阿修羅吃肉,試了之後欲罷不能也很想吃,產生慾望,乙太體自動會變得稠密和笨重,頻率自動調低,在死亡時如果已經低到跟3D人的頻率一樣,就會隨業流轉,投胎成為人類,跟4D人一樣的頻率就會成為阿修羅,也是身不由己,意識被味蕾和慾望主導牽著走,整個原理就是這樣,無法掌控,沒有漏洞可鑽,非常完美,不會讓慈悲力量減弱的人留在高層次元裡,也很保險,這樣才不會有大神力去破壞宇宙中的秩序,爬蟲類就不會一直困在阿修羅界以下的世界去玩遊戲,怎麼玩怎麼毀滅都不會毀掉上層的世界)

Q:我們歐洲人已經習慣吃某些食物,改變食譜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腦力減弱,我們是否該(繼續吃肉)來維持肉體的健康?
A>當然不需要,因為身體越弱(越不依賴肉身),心識就越強。

(註:彌留之際的垂死病人才能開始發揮靈性感官的敏銳度看到其他次元裡的人和事物,因為肉體感官已經衰竭沒作用。但是有修行的瑜伽士可以維持健康的身體去開發靈性感官,預先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世界,預先體驗死後會見證的事)

Q:如果沒有正常的食譜,我們的健康會出狀況,腦力會減弱。
A>你說的腦力是什麼?

Q:有力量擺脫世間事物的附著。
A>食物的素質影響思想的素質,頭腦靠食物的營養來思考。(怎麼吃,吃什麼,就會怎麼想)

(註:吃什麼食物就會有什麼樣的思考傾向,有些事一想就通,有些人怎麼想都想不通,有各種障礙,心理上,身體上和思想邏輯上都有。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很難教導動物學算術)

Q:真的嗎?那麼歐洲人要如何調整自己去適應有情食譜?
A>改變習慣只是為了適應環境,心思的改變才是關鍵,因為頭腦已經被訓練(強制和單向灌輸片面的知識)去想某些可口有營養的食物。以前原本應該是肉食與素食參半或相等的,但是頭腦已經(被設定程序)習慣了這種(肉類)食物的慾望,(定型)認為是可口的美味(味蕾被調味料矇騙,產生很難抗拒的慾望)

Q:一個證悟的人還需要戒口嗎?
A>不必,他的心性(慈悲心)已經很穩定,不會再受到食物(如肉類)的影響(而是他影響了吃進肚子裡的肉類,化成正面能量)

(註:證悟與否因人而定,有人只見證到一點點神通就以為已經證悟,有人已經證到色界四禪天還是不認為自己已經證悟)

Q:準備肉類食譜不就是殺生了嗎?
A>在瑜伽修行裡,非暴力(不殺生不傷害任何生命)在所有戒律中排第一位。

Q:但是植物(蔬菜)也有生命。
A>那麼你坐的石磚也有生命。
(註:蔬菜被你吃,石磚被你拿來坐的時候會恨你嗎?)

Q:我們能否逐步地適應素食的食譜?
A>可以,必須循序漸進(不走極端,不搞絕對主義,給自己和任何人壓力)

Q:抽煙有害嗎?
A>有,尼古丁有毒。最好是別抽,人類被煙癮奴役了(是輕量和慢性的毒品),很難戒掉。尼古丁只是暫時刺激一些慾望要更多(麻醉感),對靜坐也不利。

Q:你是否建議肉和酒都得放棄?
A>最好是放棄,因為不接觸這些飲食對初學者有幫助,捨棄它們的難度不在於需要他們,而是已經養成了習慣,非他們不可(其實也只是一種錯覺)

Q:總的來說,一個有心學瑜伽靜坐的人應該遵循哪些指導原則?(見註釋)
A>適度的飲食,適度的睡眠,適度的言論。(佛祖說的中道,眥那教教導的不搞絕對主義,走極端和製造對立,要有全觀的量子思維,不是見縫插針,見樹不見林的小心眼)

(註:真正的修法和佛理沒有教條,只有原則。教條是要遵守的硬規矩,不是指導,即便不明白也得硬著頭皮去做;原則是要先明白才會自願跟隨的,只是指導和說明,沒強迫人家要那麼做,也就是佛祖和瑜伽師都在教的知---證,不能盲目地讀死書,也尊重別人不論明白或不明白都不願意跟隨指導原則的自由,由個人自己去體驗和印證真相。這就是佛法的中道傳法精神,不是宗教的旗幟鮮明,搖旗吶喊,要改造世人,要度化眾生,必須這樣那樣才行,那是一些人或菩薩自己的理想和心願罷了,不代表佛法的傳法態度。因此,佛法或宇宙法則和真相說得再多辯論到天昏地暗誰贏誰輸還是沒解決個人為什麼會來這裡過這種人生的問題和原因,這些原因和背後的真相只能靠自己往內去發現,理解,練習,使用,親自證明所言不虛)





本文完


如果認為本文值得讓更多人知道,獨享之後請分享,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