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靜心時的身心狀態

September 22, 2012

本文是斯里蘭卡的古納拉塔那上師的內觀禪教導,開始談到可以實習的內容,雖然不是談得很仔細,但也言簡意賅,都說到了重點,重點都在呼吸上,看似容易做起來卻有困難的練習,那是因為一般人都有的習慣跟禪觀該有的習慣有衝突,就很不習慣,要改就有困難。如果要靜心,要活在當下,難改也得改,常練習就會習慣成自然,就再也不難。

本文在坐姿方面,只是約略地談到原則,還沒談到細節,以後還會再發文附圖談仔細。更重要的是談呼吸的內涵,如何定心定念於呼吸上,最後透露一點如何進入當下的條件。


如何調整身體


禪觀的實習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有很多時間去實驗,過程的每一個部份也已經被精緻化變得很細緻。佛教的實修一直都承認身體與思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且還互相影響,就提供某些肢體運動(瑜伽和坐姿)來協助你掌握一些技巧,這些練習都要照著指導去做.但是也請記得,這些姿勢也只是練習的工具,別混為一談,靜心不等於一定要用蓮花坐的姿勢(見下一個註釋),真正的靜心是心理的姿態,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這些姿勢會幫助你學到這些(進入狀況的)技巧,加速你的進展,要善加利用。



通用規則

不同的坐姿有三種目的。首先是讓身體有穩定感,讓你可以不必操心肌肉的酸痛和不平衡,就 專注在禪觀的要點上。二來是不讓身體擺動,這樣意念才不會搖擺不定,就可以達致安定和平靜的專注。第三是讓你可以長時間地坐而不會產生靜坐的三大敵人:疼痛,肌肉張力和打盹。最基本的就是背要直,整條脊椎直到像一疊銅幣,一個疊一個,頭部也要跟脊椎成一直線,而且都要輕鬆地做,沒有僵硬的感覺。你不是玩具兵,也沒有步操的士官长在指揮你,因此你在拉直背部時不應該有肌肉的張力,就只是輕鬆地坐,脊椎應該像一棵從鬆土裡長出來的小樹,身體的其餘部份就只是輕鬆地掛在樹枝上(或者像一根拐杖掛在牆上的釘子那樣,不必使力)。這些姿勢需要一些實驗才能到位(找到重心點),因為我們習慣用自衛的姿勢在走路和說話,然後用濫如泥的懶姿勢去放輕鬆,這兩種極端的姿勢都不行,都是文化上的習慣,可以重新再學。

你的目標是要找到一個姿勢讓你可以長時間地坐而不會動的,開始時你會覺得有點不習慣,久了以後自然會甘之如飴(也很享受),需要多練習,因為筆直的坐姿非常重要,在心理學上這種姿勢叫做覺醒的姿態,可以促進心理的警覺性(覺知力和清醒度)。你坐在哪裡也一樣重要,你可以坐在一張椅子或軟墊上,要看你選用哪種姿勢,不過坐墊的硬度需要細心的挑選(不軟不硬,不厚不薄,不滑不粗),坐墊太軟容易睡覺,太硬容易疼痛。


衣服

你在靜坐時穿的衣服應該是寬鬆和柔軟的,如果太緊,就會阻礙血液的流通,給神經線製造壓力,結果就會感覺疼痛和麻痺的刺痛感,通常都說成大腿要睡覺。如果你有褲帶,就要鬆綁,別穿緊身褲或布料厚的褲子(如牛仔褲),女人穿長裙不錯,或者布料薄有彈性(不太滑)的鬆褲子對任何人都適合。亞洲的傳統服裝如鬆軟的長袍如紗籠布與和服都很適合穿來靜坐,最後是脫掉鞋子,如果襪子太緊,也要脫掉。


傳統坐姿

如果你是按照亞洲的傳統坐法坐在地板上,你就需要墊子來撐高你的脊椎和臀部(墊子下面最好是地毯或扁平四方墊用來墊腳踝),找一個有硬度,坐下去也不會太沉的墊子。坐在墊子的前半部,好讓兩腿可以交叉,如果地板上有地毯,就可以減輕脛骨和關節的壓力,要不然你也需要一些軟墊來鋪地板,折疊的被子也不錯。別坐在墊子的後方,這樣會給大腿的底部增加壓力導致疼痛。

有幾個盤腿的方式,這裡列舉幾個,由最普通的到最好的排列:
1. 美國印第安人式:右腿在左膝蓋之下,左腿在右膝蓋下面。
2. 緬甸式:兩腿平擺在地板上,從膝蓋到腳板都平行地伸出去。
3. 半蓮花式:兩腿的膝蓋都碰到地板,一腿放在另一腿的上面。
4. 全蓮花式:兩腿的膝蓋都碰到地板,兩腿的腳板都擺在小腿上,左腿在右腿上,右腿在左腿上,腳板都向上。
(註:不建議任何人一開始就用全蓮花式的坐姿,選一個最容易適應腿不痛肌肉不酸的來練習,習慣之後再升級到更好難度更高的坐姿,適應之後再升級,最後才是全蓮花式的坐姿。其實,任何坐姿都一樣,只要能夠讓身體放輕鬆長時間定住不動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坐姿,因為重要的是如何快速進入狀況,換成任何姿勢照樣可以靜心,不受限於任何姿勢。雖然要坐得久坐得穩和更深入地內觀需要比較正統的坐姿才比較有效,除非是像大菩薩那樣,翹腳斜躺托腮等等姿勢都行,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才可以觀自在。還沒修到那種境界的人最好還是先掌握好基本坐姿再來學怎麼超越形式,但也不要只限某種坐姿才能靜心,任何時候任何姿勢都可以嘗試靜心和內觀,睜著眼睛在走路也可以練習,不必等到一種坐法練到登峰造極了才來試另外一種方式)

在這些姿勢中,你的手掌重疊成一個杯子的形狀,拇指頭輕輕互碰,手掌放在小腿上(沒感覺到在出力或維持這個手勢),手心向上,手掌剛好在肚臍下面,手腕放在大腿上,支撐住上半身,但也別緊縮頸項和肩膀的肌肉,放鬆雙手,diaphragm>橫膈膜(肺部下方)也放鬆,擴展到最大限度,別讓腹部感覺到有張力,下巴不下垂,眼睛可以開(半開)也可以合上(適合初學者)。如果要開眼睛,就把焦點放在鼻尖上或者前方到眼睛的中間點上,你並沒有在看東西,而是把眼睛擺在一個假想的位置上,那個位置上也沒有什麼東西可看的,這樣你就可以忘掉你所看到的東西。別勉強自己,別弄僵身體,別硬撐,放鬆,讓身體變得自然和柔軟,把它掛在筆直的脊椎上,就像是掛上了玩具熊那樣。

半蓮花式和全蓮花式是亞洲的傳統坐姿,最好是全蓮花式,是目前最耐得住久坐的姿勢(也有很多其他少人知道的原因),你一旦固定在這種坐姿裡,你就可以長時間完全不動,不過這種坐姿需要很軟骨的腿(要拉筋),就不適合每個人。另外,你所選擇的坐姿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自己感覺最舒服(輕鬆)的。選一個姿勢是自己可以坐得最久,不動也不痛的,你可以試試各種姿勢,練習久了自然會適應,慢慢地才練到全蓮花式的坐姿。



坐在椅子上

如果坐在地板上感覺疼痛(有些人的腿有關節炎或其他問題),沒問題,你還是可以做在椅子上,找一張椅子椅面平坦椅背直的,也沒有扶手,最好是別靠著椅背坐(只借用椅背來估計脊椎有拉直,姿勢正確),椅面的墊子不要太軟,坐下去不太沉,雙腿平放,腳板著地(如佛祖坐在椅子上的姿勢,也有一條腿折放在椅面上的,另一腿的腳板或腳趾要碰到地面),手掌交合成杯,拇指頭互碰,放在大腿上(別學佛祖雕像上提起一只的手勢,那樣就無法持久和放鬆),別緊縮頸項或肩膀的肌肉,放鬆雙臂,眼睛可以開也可以關。

(註:不論怎麼坐,都需要一些時間來微調整,直到再也沒有任何部位是在勉強硬撐的,全部放鬆,之後還是會感覺到腿部麻痺和疼痛,可以再移動一點,直到找到那個重心點,就不會那麼快麻痺,也不會再痛,麻痺之後或者習慣了就不會再麻痺,腿會變得更軟更有伸縮性,但是要記得上次那個重心點,都憑感覺去調整,不必用尺量。即使姿勢已經正確,被壓得最多的腿部會麻痺在所難免,適應以後就不會再有感覺,血液照樣可以流通,重要的是找對姿勢,位置和角度,一切都剛剛好,都到位,都憑感覺去知道,下一次再坐自然會調到那個最舒服的位置)

在上述的所有坐姿裡,請記得你的目標,你要的是在生理上完全處於靜止狀態,不過你又不要睡過去。可以用淤泥來作比喻,你要一個完全固定下來的身體狀態,以便達致心理上相應的定性,要產生出這種思想上的清醒狀態,就必須要有生理上的警覺性(不會昏昏欲睡)。需要反复實驗嘗試,你的身體就是一件可以創造出理想的思想狀態的工具,明智審慎地使用。


本段完




如何處理心念



我們在這裡教的是內觀禪,我們已經說過,可以用來關注的焦點幾乎是無限的,而以前的人都用過很多方法在聚焦,就連內觀禪的傳統修法中也有幾種變化。有些禪修老師教導學生觀察胃部的隆起和收縮,跟隨呼吸起伏;其他人建議專注地感知身體和坐墊的碰觸,手跟手的觸碰,或者腿跟腿之間的感覺。我們在這裡要談的方法是最傳統原始的,或許就是佛祖當年在教他的門徒們在做的方法。Satipatthana Sutta>()念處經(南傳上座部)是佛祖解說專注覺知最初的版本,特別提到一定要先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直到靜止或幾乎停止再也感覺不出來是通過鼻孔在呼吸),然後才(有能力和隨意)轉移到其他自然升起(或自己要看)的生理與心理現象去觀察。

我們坐著看空氣從鼻孔吸入呼出,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種很無聊又沒用的過程,在還沒進入特定的指導以前,先來看看背後的原因。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有某種可專注的焦點?我們不外是要開發覺知力,為什麼不坐著去覺知任何在腦海裡出現的東西?其實也有這方面的禪觀(但還不是第一步),不過都被當成是非結構性的禪觀,而且更加困難(難捉摸)。思想是很難掌握的東西,思考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比人工智慧還要複雜得多),意思是說我們很容易陷入思考鏈的泥沼被包在裡面,一個念頭引發另一個念頭再串聯(聯想)另一個念頭,推而廣之,不斷擴展衍生更多念頭和概念。十五分鐘(的思考)過後我們才驚醒過來發覺自己花了那段時間在作白日夢,或者在性幻想,或者在擔心怎麼處理暫時不能清還的賬單和其他煩人的事。


覺知與思考的差別

覺知到有一個念頭在想以及在想那個念頭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很細緻(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主要的差別在於感覺或組織,一個你純粹用覺知去知道的念頭會讓你感覺(組織)輕鬆,你會感知到那個念頭以及你用覺知在看念頭之間有一段距離(好像用另一隻眼睛在看自己眼前的念頭,而不是在念頭裡面),那個念頭像泡沫般冉冉升起(緣起),然後消失(緣滅),並沒有在思想鏈上銜接到另一個念頭。一般()意識的念頭就有比較沉重的組織或表相,有思索,有指示,而且是必須強制的(必須面對和想辦法解決),會把你吸進去,然後控制了你的意識(跟著翻滾思考,像轉動的輪子那樣)。其本質就是入迷()的,一個念頭銜接了下一個,串成一條思想鏈,念頭的環扣之間幾乎沒有間隙(無間地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自成一個很有邏輯或也有破綻,漏洞,弱點甚至是死胡同的思想體系)

有意識的思想(顯意識或智能的思考)相應地在身體裡形成了一些張力(物理和生理的拉扯狀態),比如肌肉的抽慉萎縮或加快的心跳。除非這種張力(累積能量)發展出肌肉和生理上的疼痛,一開始時你是感覺不出來的,因為一般的意識念頭都有貪念在內(要更多卻不知好壞,直到有成果才能辨別出來),眼前的東西吸引了你的注意,卻沒顯露出可以讓你看到效果(或後果和潛能)的跡象。因此,覺知到一個念頭產生以及在想一件事情(的念頭)之間的差別是很真實的(差別很大,但又不容易辨別出來),因為差別很細微,就很難看出差別來(好比要辨識仿真幾乎百分百的贗品)。要看出這種細微的差別就需要很強的專注力(需要這種工具去放大魔鬼的細節來看清楚假在哪裡)


專注地觀呼吸

深度的專注力(專念)能夠有效地放慢思考的過程(因為思考的速度可以跟光速一樣快),加速觀看的覺知眼力(好比高速的掃描鏡頭),結果就加強了檢視思考過程的能力。專注力就是我們用來看納米狀態的顯微鏡,我們用專注的焦點讓思想達致激光般集中的點與線,平靜地行使專注力,如果沒有一個焦點或參考點你就什麼都看不清楚(原理跟相機的自動對焦步驟一樣),就會不斷被變化的浪頭淹沒,在腦子裡翻滾打轉(不停地這麼慣性思考,無法對焦)

我們都用呼吸來聚焦,也成了一個很關鍵的參考點(中點),尤其是當思維飄移再被拉回來這個點的時候。注意力被轉移時,如果沒有一個可以被轉移出去的中心點,就不是被轉移的注意力(這個概念也無法成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參考點,用它來看出不斷在變化和擾亂注意力的思緒,全都是一般思維裡的一部份。

古代的巴利文文獻把禪修比喻為順服一頭野象,當時的人習慣把一頭剛捕獲的動物用粗繩子綁在牢固的標杆上,這麼做的話,象就會不高興,會嘶吼和跺腳,每天都想掙脫繩子,要到象認為自己再也無法掙脫時才肯罷休,這時你就可以開始餵牠吃東西,然後小心安全地跟牠互動。最後確定象被順服了,你就可以解開繩子,連標杆也可以拆掉,然後開始訓練你的大象作各種工作,現在你就擁有一只被順服的大象可以用。這個比喻中的野象就是你那個狂野活躍的頭腦(智能思考和思維習慣),繩子就是你的覺知力,標杆就是你要禪觀的主角呼吸。在這個過程中被順服的象會是一個受訓過有專注力的頭腦,可以用來做很多高難度的工作,比如刺穿層層包裹掩飾真相的幻象。禪修就是要順服(很會想東西的)頭腦(顯意識的智能思維習慣)


為什麼要觀呼吸?

另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為什麼呼吸會是禪觀的主要焦點?為什麼不是其他比較有趣(不乏味單調)的東西?有很多答案。對禪觀有用的焦點必須能提高覺知力,必須能隨身攜帶,到處都有,而且便宜,必須是不會把我們的思考狀態困住不得解脫的東西,不像貪嗔痴那樣(空氣跟五毒五濁無關)。呼吸符合這些要求,而且好處不只這些而已,呼吸是每個人都共同擁有的東西,走到哪裡都能呼吸,也一直都在,一直都有,從出生到死亡不曾斷過,而且不必花錢(無法被佔據來分配零售,水已經被賣掉了,剩下空氣無法控制,無法儲存,包裝,標價)

呼吸是一個非概念化的過程,可以直接體驗到,不需要去想,而且還是個很活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的生命中的一個面向。呼吸在迴圈裡轉動吸進,呼出,一進一出,也是生命的縮影之一。

呼吸的感覺是細緻的,但是在跟他同步感知時,又是很顯眼的東西,你需要一些努力去找到它(的節奏),每個人都辦得到,你需要針對它去下工夫,但又不能太用力。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使到呼吸成為理想的禪觀焦點。呼吸通常都是一個不需要自願(立願)去做的過程,以自己的速度進行,完全不需要()意識的意願,但是一個簡單的意願可以加速也可以放慢呼吸的速度,可以讓它長呼短吸或多吸少呼或大呼小吸或重吸輕呼等等。非自願的呼吸和勉強控制的呼吸之間的平衡點也很微妙,在這個部份就需要學會認清意願和慾望的本質。而鼻尖上的那個點可以看成是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窗口,是一個聯繫點和能量轉換之處,外在世界的東西流入形成所謂的<>的一部份,然後一部份(內在)的我再流出跟外在世界融合成一體。這個部份也得學習自我概念化(的本質)以及自己如何形成那種<>的概念。

呼吸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現象,通過實際的體驗去理解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親近其他生命,顯示你跟所有生命的內在聯繫。最後,呼吸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過程,意思是說一直都在現在和這裡發生。當然,我們並不是經常活在現在(更遑論活在當下),我們花很多時間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不是充滿憂慮就是計劃多多。呼吸就沒有那種其他時間,當我們真正地觀察呼吸時,我們就自動定位在現在(深化到成為當下),因為我們會從一堆既定的思想影像中脫離出來,純粹地體驗到現在和這裡(時與空的當下狀態),這麼說來,呼吸也是實相中的一小片,有覺知地觀察生命本身的雛形引領到內觀的層面上,可以廣泛地應用在生命中的各種經驗。


尋找最簡單的呼吸

在禪觀時使用呼吸這個焦點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它,你要找的是那個物理的,可感觸感知的氣體在你的鼻腔裡流進流出,通常都在你的鼻頭裡轉換,要看你的鼻子的形狀而定。如果要找到那個(轉換)點,先深呼吸去注意鼻子裡頭的那個點,或者在上翼那個最能感覺出流經的氣體的地方,再呼出去注意同一個點,從這個點開始跟隨整個呼吸的過程。你一旦找到自己那個最明顯的呼吸點,就別再離開這個點,用這個點來錨定你的注意力。如果沒找到這個點,你就會發現到自己只是跟著空氣進出鼻腔,上下風管,不斷在捕風抓影,怎麼也抓不著,因為(這個點和氣流)不斷在變動,移動和流通。

如果你鋸過木板你就知道這種巧妙,木匠站著看他的鋸子上上下下地鋸,看久了會頭暈,但是如果你把焦點放在鋸齒碰到的點上,你就會看出一條直線。禪觀者也一樣把注意力定在鼻子裡的一個感知點上,從這個制高點用清醒和集合的注意力去看整個呼吸的動作。但也別想控制你的呼吸,這不是瑜伽士在練習的呼吸運動(瑜伽士喜歡控制,著重在技巧,花樣很多),只需聚焦在自然自發的呼吸動作上,也別規律化或者強調什麼(韻律和節奏)。很多初學者都會或想要這麼做(要控制,以便製造想要的效果),他們為了能夠專注在那種感知上,就有意識地調節他們的呼吸節奏,結果就是強制和不自然的努力,反而阻礙了專注力而不是加強。別刻意加大加深你的呼吸或聲音,呼吸聲在集體的靜坐中尤其重要,大聲呼吸會干擾旁邊的人,只需讓呼吸自然流動,就像你要睡覺以前那樣,放鬆地讓整個過程按照它自己的節奏去流動。

聽起來容易,但卻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刁鑽,如果你發現到自己的意願牽涉在內,別氣餒,就利用這個機會去觀察有意識(顯意識)的意圖的本質,觀察呼吸之間的微妙關係,想要控制的衝動(慣性反應)以及想要停止控制呼吸的意圖。你也許會覺得很無奈,但卻也是一個有益的練習和學習經驗,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漸漸地,呼吸的過程就會進入它自己的流程中,你就再也感覺不出任何想要操控它的衝動反應,這時你又學到了一個重要的課程,那就是你自己那個想要控制外面的世界的強制性需求。


複雜得很簡單的呼吸

呼吸這個乍看是那麼單調乏味的東西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又很壯觀的過程,裡面充滿了細微的變化,如果你能仔細看:有吸入,有呼出,有長氣有短氣,有深呼吸淺呼吸,順暢和粗糙等等,這些類別都很細緻也很微妙地互相結合起來。仔細觀察呼吸,實在的探索,你就會發現到很多不同的變化,還有不停地重複的循環模式,就像一支管弦樂隊一般。別只是觀察呼吸的外在輪廓,因為不只是吸入和呼出可觀察而已,每一個呼吸都有開始,進行和結束,每一次吸入也經歷了生,長和死的過程,呼出時也一樣。你呼吸的深度和速度會根據你的情緒狀態,流經腦子的念頭和聽到的聲音去改變配合(情緒和思維越穩定或沒有情緒什麼都不想時,呼吸就越順暢和平靜細緻)。探索這些現象,你會發現到很多有趣的事(對生命也有更深的領悟)

但也不是說你應該坐在那裡在腦子裡跟自己輕聲細語一番:有一個短促的呼吸也有一個深長的呼吸,接下來還有什麼?不,這不是內觀禪,而是思考。你會在開始時出現這種想法,但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你只需注意到有這麼一個現象,然後再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的觀察,而且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直到沒有任何思考(智能的分辨,分析,理解,判斷,批判等等思維)出現(做到什麼都不想,只剩下觀察)

開始時你要有心理準備會面對這種困難,你的思緒會飄移出去,而且不斷出現各種想法,就像一隻酒醉的蜜蜂那樣不斷在花蕾外盤旋,靠近又遠離,不停地來來回回,停不下來。別擔心,這種猴腦現象很普遍,每一個禪修者都需要處理和克服同樣的問題,他們都成功地用各種方法止住這顆不斷在耍猴戲的心,你也可以。一旦出現,你就先承認自己在想東西,在做白日夢,在擔憂等等胡思亂想的事實,溫和地,不氣餒,不批判,不責怪自己的頭腦在開小差,只需回到簡單的呼吸動作上去感知呼吸,不斷地練習,重複,直到思緒定在呼吸上不再飄移。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面對面很驚訝地意識到自己很瘋狂,你的腦袋像一個尖叫胡言亂語的瘋人院,建在一個混搭的輪子上滾落山坡,完全失控,不聽使喚。沒問題,你並沒有比昨天還瘋狂,你一直都這樣,只是以前都沒發現到罷了。你也沒比身邊的人還瘋狂,你跟他們的最大差別是你正視了這種狀況,而他們還沒這麼做,因此他們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自覺哪裡不對勁,就像喝醉酒的人不知道自己醉了),但也不表示他們就過得比較好。無知(無明)表面上看起來是有福氣的(不知道那麼多就沒有那麼多煩惱和擔憂,但是卻像不能獨立思考的奴隸那樣在別人設計的制度下做牛做馬),就是無法獲得自由,因此就別讓這種覺知打敗自己,其實這是一個里程碑,是實際在進化的跡象。事實上,你正視問題本身就表示你在提升自己(的意識,覺知力和靈性),準備擺脫這種困擾。


什麼都不想的盲點

在無言的觀呼吸當中,有兩種狀態要避免:思考與昏沉。思考的頭腦就以猴腦的姿態來顯示自己,昏沉的頭腦剛好相反,概括地說,這個術語是指覺知變黯淡(不清醒,想睡覺),發揮到最高點就是一種真空的心理狀態,什麼都不想,連呼吸也不觀察了,也覺知不到任何東西(快要入眠的狀態)。這是一個縫隙,是一個無形的思想盲點或灰色地帶,像沒夢的睡眠,昏沉的頭腦是一個空虛狀態,要避免(因為無法覺知到任何東西,等於是在關掉肉體感官時,也把靈性感官一併關掉)

內觀禪是一種活躍的運動,專注力把很強又有能量的意念聚焦在一個點上面。覺知有很清明的警覺性,三摩地(止觀)Sati>專念(內觀)是我們要培養的兩個才能,而昏沉的頭腦就沒有這兩者,最糟的是會讓你入睡,最好的話也是在浪費你的靜坐時間。

當你發現你正在掉入昏沉的狀態中,只需注意到這件事,然後再把注意力轉回到呼吸的感覺上,觀察吸入和呼出時的知覺和觸碰(鼻腔)感,吸入和呼出去觀察其細緻之處。一段時間的練習和觀察之後,或許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你就能開始感知到有東西在觸碰,繼續這麼做,吸入和呼出,不斷觀察。你的專注力一旦深化和強化,你就不必再應付飄移的猴腦>monkey-mind,你的呼吸會減緩到你可以追踪它的緣起緣滅和每一個細節,干擾也越來越少(過程開始時會沉悶,久了以後會很享受)。你會開始體驗到很平靜的狀態,享受很大的自由,再也沒有所謂的心理困擾或煩心的事,沒有貪,嗔,痴,嫉,慾等等,沒有激動,沒有恐懼(心經裡說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體驗到思想裡的美好,清醒與幸福的狀態(而喜悅),但卻是暫時的,會在你結束靜坐時消失,不過這麼一點短暫的體驗也足以改變你的生命。這還不是覺悟,但卻是引領你走向覺悟之路的墊腳石,不過別期望馬上就活在幸福中,即使有這些墊腳石也需要時間,精力和耐心來累積鋪陳。


禪觀的體驗和阻礙

禪觀的體驗不是什麼競賽,因為沒有特定的目標(要破紀錄的雄心壯志),而且也沒有時間表。你就只是一層一層地往裡邊鑽,穿越重重的幻象去覺知生命存在的最高真相,過程很可觀也很充實,一路上也可以享受路邊的風景(比如其他世界的人和景物),不必趕路。

每一次結束一段做得好的禪觀之後,你應該會感覺出頭腦清醒(好像被洗過一番),有一種很平和,愉悅和輕快的能量可以用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會心浮氣躁也不情緒化),這樣的獎勵已經夠用了。但是,禪修的目的不是要處理生活上的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只不過是附帶而來的小好處罷了,要作如是觀。如果你太過強調處理問題的能力,你就會在禪觀時轉移注意力到這方面而失焦,因此,別在靜坐時想任何問題,先把它們推開才來靜坐(暫時不能不想事情就別靜坐,或者中途取消靜坐,心理上準備好了(沒有壓力和負面情緒)再來靜坐)

先放下所有的擔憂和計劃,把靜坐當成是一次渡假(什麼人什麼事都不管),相信自己有能力在靜坐之後能夠處理那些生活中的問題,就用你在靜坐中修來的清醒頭腦(非線性的量子思維)和正面能量去處理現實世界裡的問題(人和事),只要肯相信(自己的高我和智慧),就能心想事成(得到妥善的解決方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全都無疾而終)

但也別給自己定下太高太難的目標(每天能進步一點點就好,即便不明顯發現不出來也不在意,感覺出有在進步就夠了,但也要對自己誠實),要善待自己(不必勉強和著急),你只需要跟著你的呼吸去觀察,從不間斷(任何時候,地方,姿勢都可以觀呼吸)。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發展成吹毛求疵,斤斤計較,要求精準(又用回那個很科學的3D腦袋在衡量量子世界裡的東西)

(註:其他禪觀時的常見問題和阻礙需要另外發一篇再談仔細)


觀呼吸的時間

一開始就要求那麼高很不實際,可以先從小處著手。在開始吸那一口氣時,要決定只關照這一口氣吸入的過程,即便不容易(因為換成呼出的時間太短),還是辦得到,你會不斷的捉摸不定,但練久了就會習慣(半秒被拉長變成一秒,一秒變成兩秒)

每次你失敗,就重新來過,每次只注意一個呼與吸,你會是這個遊戲的最終贏家。堅持不懈地做,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循環,一秒的時間被分割成許多小單位,仔細與精準地觀察每一次的呼與吸,每一秒之後就分割出十分之一秒,再分割出百分之一秒,再分割成千分之一秒,越來越精細,以致一秒變成兩三秒那麼長,這樣就能達致無間斷和持續的覺知。

(註:當呼吸放緩,速度放慢到幾乎靜止時,就可以用相當於兩三秒的時間在看一秒鐘內的呼與吸,內在的時間感覺不出已經過了一秒,而是半秒或更少,感覺還在那一秒內,其實外面的時間已經過了兩三秒,這就是為什麼在入定和意識幾乎靜止的時段裡感覺只靜坐了半小時之久,離座時外面的時間已經用掉了一小時。不過,如果覺知力夠強的,在離座前可以預估一下時針是幾點鐘,不用眼睛看而是用直覺去知道或猜,通常誤差都不會超過十分鐘,精準的話在幾分鐘之內)


呼吸的當下

呼吸的專念是一個當下的覺知,如果做得好,你就只能感知到那一刻(現在也等於當下)的事,你不回顧過去也不預見未來(過去和未來全都濃縮在這一刻裡面),你會忘了上一個呼吸,也不會想到下一個呼吸。當吸入開始時,你不會向前看吸入的終點,也不會跳過去看呼出的氣怎麼連接,你就只是在一切事情發生的那個地方在觀看。吸入開始時就是你要注意的東西(觀照吸氣開始的那一秒或千分之一秒,然後再看下一秒),再也沒有其他可注意的了。

這種禪觀法是一個訓練頭腦(意識)的過程,你嘗試要看的狀態是一個你完全覺知到發生在你自己的實相宇宙中的一切,怎麼發生就是什麼(原原本本地顯示出來),毫無掩飾(沒有幻象),赤裸裸的,全都是在當下無間的覺知(兩者必須配合,互相支援)。這是一個出奇地高的目標(進入當下的狀態非常困難),不是馬上可以成就的事,需要長時間(幾年到幾十年不等)的練習,因此必須從小處著手,我們就先從時間的最小單位(一秒)開始,只夠你吸一口氣。你一旦成功,就會開展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而不是體驗3D裡的戲劇人生)


(註:本文雖然談了很多觀察呼吸的指導,都只是概念上的重點,但還不夠用,需要發多一篇提供一些有用有效的技巧和辦法去練習)






本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