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禪觀的實習

September 29, 2012

上一篇<靜心時的身心狀態>有談到呼吸和專念的重點,但沒有具體地教導怎麼練習和加強專念在呼吸上,對於如何進入止觀的狀態去體驗當下也只是一筆帶過。這一篇就談得更深入,就差不多知道該怎麼練習需要什麼條件了。


觀察呼吸

雖然禪修的課題很多,我們還是強力建議您把全副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以便達致初步的專念水平。要知道,你並不是在練習深度的吐納或純粹的專念技巧,你只是在練習專念,只需潛層的專注力就能辦到。你要修出能夠昇華為洞見和智慧的專念去覺知真相的原貌,你還要知道身與心互動的複雜機制,你要拋開所有心理上的干擾,活得快樂平和。


沒淨化過的思維就無法看到事物的本質,看什麼是什麼是一個解釋得很多但卻很模糊的說法。很多初學者都在猜是什麼意思,因為視覺清楚的人都可以看清物體。

(註:在禪觀時,你並不是要用眼睛看東西,相反的是把所有感官知覺關掉,打開靈性感官去看肉眼看不到的東西,視覺越清晰看得越清楚,原理跟肉眼的視覺效果或度數類似但不完全一樣)

當我們用這句話來說禪觀所得的洞見時,意思是不要用一般的眼光來看東西,而是用慧眼來看事物本身,也就是在身心的範圍內不受到貪嗔痴的左右不帶成見或偏見去看,因為我們習慣隱藏或避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抓取自己喜歡的,都因為思想被慾望,情緒和痴迷所主導,用自我,我大或(個人低我的)意見來判斷和加顏色。

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觀照自己的身體感官,就不會跟思考活動混淆,因為身體的感覺產生時不一定就跟頭腦有關係(而是頭腦在分析這種感覺)。比如說,我們舒服地坐著,不久過後,背部和腿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頭腦馬上就體驗到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然後為了這個感覺在想東西(分析和判斷)。這個時候,為了不把思考和感覺混為一談,我們可以只專注在這種感覺上去觀看(而不思考),感覺是七種智力之一,另外六個是聯繫力,感知力,注意力,專注力,生命力以及意志力。

其他時候我們也會有一些情緒如厭惡,恐懼或貪求,我們就應該只觀察這些情緒的本質不混淆(不參與情緒的起落)。我們習慣用自己的形式,感覺,認知,心態和()意識去看這些(頭腦裡的)印象當成是一種感覺,就會混亂,看不到感覺的出處和來源;如果不理會其他思考的因素(也是干擾),只處理感覺本身,要覺知到真相也有困難。我們要得到洞見(的智慧)去體驗出無常來克服我們厭惡的習慣;對不快樂有更深的認識來克服造成我們不愉快的貪婪慾望;用覺悟到的無我來對治因為我執而產生的無知。我們首先要把身與心分開來看(看清楚以後再合而為一),就可以看出身與心的基本聯繫在哪裡,怎麼運作,當我們的覺知力變得更敏銳時,我們就能輕易地感知到所有部件都集合在一起操作,互相依賴,缺一不可。我們就可以理解那個盲人背跛子走路的比喻,各有缺陷(身體健壯視力佳但意識模糊,形同盲人,容易受騙也騙自己,就需要沒有身體的清明意識來指路),互相合作就能有所成就。同樣的,(如果沒有意識的命令)身體就像木頭不能動,只不過是有限的載體,慢慢腐朽和死亡,但是思想意念可以不需要身體而存在,如果我們能覺知出身體和意念,就能看出他們一起在做的很多怪事(看起來很合理有邏輯,其實是有點神經質的,從輕微到嚴重的都有)


磨練專念

只要我們能坐在一個地方不動(打坐或者在公園裡坐著發呆都可以),就能達致某種程度的專念,到某個禪修中心閉關打坐幾天到幾個星期去關照自己的感覺,認知,無數的念頭和不同狀態的意識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平靜平和。通常我們都沒有太多時間坐在同一個地方打坐(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和打岔,也有太多生活上的瑣事要想要處理),就需要找到其他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實習專念,以便處理那些無常的事。每天遇到的事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的發生有很多原因和條件,因為我們住在一個不永久和需要各種條件互相依賴生存的世界(別人的失衡也會波及保持平衡的你)。專念就是我們的緊急工具,任何時候有需要都可以馬上派上用場,如果我們感覺受辱而憤怒,我們就可以(不慣性地反擊而是)先專注地檢視自己的念頭,就會發現到自己的苦惱,看出自己是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這樣)。我們和依賴我大的自尊去活,我們堅持自己的意見,我們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錯了,我們有成見,有偏見,最根本的是,我們並不自愛。發現這種苦味雖然很難吞嚥,卻是個很珍貴的經驗,長遠來看,這些發現可以把我們從根深蒂固的心理與靈性困苦中連根拔起,不再受困而感覺痛苦。

專念的實習需要百分百對自己誠實,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與心時,我們肯定會看到一些讓自己不高興的東西(惡行惡相,需要勇氣來正視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自己不喜歡,就習慣拒絕排斥(甚至掩飾欺騙自己)。我們不喜歡的事有哪些呢?我們不要跟自己愛的人分隔開來,也不要跟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除了人以外,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還無所不包,有地方,物品,意見,概念,信仰和決定。我們都不喜歡自然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比如說變老,生病,衰弱,年紀大,因為我們都很渴望保留最好看的容貌。我們不喜歡聽到有人直接指出我們的缺點,因為我們都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我大的錯覺),我們也不喜歡有人比我們聰明(因為嫉妒心理),因為我們對自己有妄想(以為自己很行,也不謙卑)。這些都是貪,嗔,痴帶來的一些習性和例子。


三毒的干擾

貪,嗔,痴的毒性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表現自己,我們就需要專念去找到它們的根部去理解它們的根性,每一條根的心態就在我們的腦子裡。如果我們沒有生氣的根,就沒人能讓我們生氣,只有憤怒的根才會對別人的(挑釁與攻擊性)的行動,語言或行為作出反應。如果有覺知的專念,我們就能有意識地運用我們的智慧去看自己的頭腦中的念頭,如果心中沒有嗔這個東西就不會對別人的指責耿耿於懷,反而會感謝別人讓我們注意到自己的過錯。我們必須很有智慧有覺知地感謝這些人的指正,引導我們更上層樓去改進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會有盲點,別人的言行就是一面鏡子,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錯誤,都用智慧去看。因此,我們需要感謝那位把我們的盲點和缺點挖出來看的人,等於是幫我們挖出了寶藏,知道有這麼一個不足之處之後我們才能移走這個阻礙自己的靈性成長的障礙物。不斷地改進自己是朝向完美的靈性進化的不歸路,一路上需要不斷地克服弱點,培養正念和潛意識裡的優良心理素質,當然,在我們移走病毒之前,就必須先知道它們躲在哪裡。

如果我們生病了,就會去看醫生找出病因和病源,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我們假裝沒病卻一直在受病痛折磨,我們就得不到治療,同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就無法清理眼前的靈性道途。如果自己看不見自己的瑕疵,就需要別人來指路,當別人指出來時,我們就要感謝,就像Sariputta上師說的:就連七歲的小沙彌指出了我的過失,我也會接受,致以他最高的敬意”(當然是言之有物,能令大師心服口服的智慧之語,要看出來也真不容易,當然值得讚賞)Sariputta上師是一位百分百保持專念的阿羅漢,已經沒有過錯可言,既然他沒有自豪感(只有謙卑),就能維持這個狀態。我們雖然不是阿羅漢,還是可以學習這個榜樣,因為我們就是要在這一世生命中成就他所達致的(靈性)成果。

當然,那位指出我們的過錯的人本身也不是全無過錯的,但至少他能看出我們的問題,就像我們能看出他的問題那樣,也要等我們告訴他才會發現到。

要能夠指出別人的過錯以及回應就需要有覺知的專念(很清醒不情緒化沒有偏見就事論事),如果有人沒有覺知(單靠情緒或思考邏輯)去指正別人,就會用不友善和尖銳刻薄的語言來說話,不但會傷害到別人(如果別人也不夠清醒去看出無的放矢之舉),還會傷害到自己更多。用憤怒的情緒說話的人無法維持覺知的專念,也就無法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前後會自相矛盾思路鬆散)。而那些聽到這種尖銳語言(惡口)覺得受傷害的人也可能會失去自己的覺知正念,聽不到對方真正要說的意圖,因此,我們需要用覺知敏銳的正念去說和聽,從說和聽當中獲益,只要能夠這麼做,我們的頭腦就能在沒有貪,嗔,痴和我執的干擾下正常地運作。


實習的目標

所有禪修者都有修行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盲目地聽從別人的指示,只要是做任何自願做有意識地做的事,就會有一個目標。內觀禪的目標不是要提前比其他人更早證悟,或者要得到神秘力量,或者要賺到別人的錢,因為有正念的禪修者不跟任何人競爭。

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潛意識裡隱藏的正念與圓滿的心理(靈性/神性的)素質達致完美的狀態。這個目標有五個元素:思想的淨化;克服悲傷與哀嘆;克服痛苦與委屈;依正道達致永恆的和平;循道得樂。記住這五個層次的目標,就能有希望有把握去實現目標。

(註:目標只是在實習前勾畫出來的大綱,不能成為實習的目標,也不能帶著這些目標去實習,因為實習時要專注訓練的是其他東西,並不是專注在某個預設的目標上)


如何實習

你一旦坐好了,就不要在靜坐時改變姿勢(不要有大動作),假設你坐到一半感覺不舒服就換個姿勢,不久之後新的姿勢也會感覺不舒服,然後你再換,還是不舒服,結果就一邊坐一邊在換姿勢,根本就無暇去定住心念。因此,坐好了就別亂動,不論腿部有多痛。

為了避免換姿勢,一開始坐的時候就決定要坐多久(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如果是剛開始學靜坐的,就不要超過20分鐘(熟練了腿不痛以後再坐得更久),不斷練習之下就可以坐得更久也不動,能坐多久要看你有多少時間可以靜坐,坐多久都不會疼痛。

但是我們不應該為了達到目標去定下時間表,因為進步多少要看自己的靈性成長速度和理解的深度。我們只需謹慎地以專念朝向目標進發,不設定任何時間表(不給自己壓力和設限,又不是要考試拿高分),準備好了自然會抵達目的地,自己要為自己做好準備。

坐好不動以後就閉上眼睛,頭腦就像一杯濁水,杯子越是平靜不搖晃,污濁的成份就會沉澱得越徹底,清水就會浮上來。同樣的,如果你能夠不移動身體保持平靜,專注在你要觀察的焦點上,你的頭腦就會沉靜,開始體驗到禪觀中的幸福感。

要體驗到這種幸福感,就必須把心念專注在現在的每一秒鐘,不過那一秒閃得太快,以致初學者完全沒注意到那一秒的存在(升起與逝去的過程)。每一秒內都有那一秒的事件,沒有任何一秒在經過時是什麼事件都沒有的,如果無法注意到那一秒內產生的事件,就無法注意到那一秒(的當下)。因此,我們要注意的那一秒就是當下的那一秒鐘。我們的頭腦裡的念頭閃過了一系列的事件,就像放映機播放的一系列圖片(以前是連串形成動作的底片),有些畫面是來自我們的舊經驗,有些是想像出來計劃將來要做的事。

如果沒有一個可專注的主角,心念就無法聚焦,因此我們必須給頭腦一個每一秒鐘都可以聚焦的東西,而且在每一個當下裡都存在的,那就是我們的呼吸。頭腦也不需要費神去找到呼吸,因為呼吸會在每一秒鐘(每一個當下)裡進出鼻腔,一旦我們的內觀禪能夠在每一個清醒的時刻中進行(不昏沉,不睡覺,不打盹,不胡思亂想),頭腦就很容易專注在呼吸上,因為呼吸比起任何物件(如蠟燭,咒語字或音,或石頭或佛像等等)更顯著也更恆常存在。

坐好以後把你的仁慈之心(能量)放送出去跟每個人分享之後(見前文<靜心前的淨化心靈>),先深呼吸三次(或七次直到呼吸緩和下來,心跳速度放慢),然後開始正常地呼吸,讓你的氣自由地流進流出,完全不費力自然地呼吸,再開始把你的焦點放在鼻尖上,注意吸入呼出的感覺。當吸入的過程結束呼出的過程開始以前,中間會有一個很短暫的空隙,注意這個轉換點,然後注意呼氣的起點。呼出的過程結束時,又會有另一個空隙的轉換點出現吸氣才開始,也注意這個空隙(不呼不吸之間的空檔)。也就是說,每一次呼與吸都會有兩個短暫停止呼吸的空隙,一個在吸氣結束時,一個在呼氣結束時出現,這兩個空檔轉換得太快(萬分或千分之一秒)以致你沒發現到它們的存在,如果你有專念的覺知力,就能注意到它們(把那千分之一秒拉長成為百分之一秒或更久的時間,也就是擴大當下的時間,一秒變成一分鐘,活在一分鐘的當下裡而不是千分之一秒的當下,千分之一秒的當下有也等於沒有,感覺不出來,因為比相機的快門還快,而且無聲無息,無影無踪,更多詳情,見下一個註釋)

不要去觀想或將任何東西概念化(不適合初學者),只需注意觀察一進一出的呼吸,別想:我在吸氣或者我在呼氣”(<>不應該存在,或者一開始就先睡著了,不省人事)。把你全部的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不理會任何的思緒,念頭,記憶,聲音,味道,嗅覺,光影等等,除了觀察到呼吸以外,什麼都沒看見,沒想到。

開始時,呼吸會比較短促,因為身心都還沒放鬆和平靜下來,就注意急促的呼與吸的感覺,別去想是短吸或者是短呼或其他。如果你能一直觀察到這個短吸與短呼的感覺,你的頭腦就會相對地平靜,呼吸自然會拉長(變緩和,柔順,無聲),然後照舊觀察這個長吸長呼,別去想這是長吸這是長呼或其他概念。就這樣不斷地觀察整個呼吸的過程(包括那兩個稍縱即逝的空隙處),從開始到結束再開始再結束,周而復始(很有節奏)。漸漸地,呼吸變得很細緻(好像沒在呼吸或完全不費力也不必去想,不必控制),身與心也變得更平靜(感覺體重變輕或者更重),當然也要注意觀察這個很平靜很平和的呼吸感覺(而不是感覺這個呼吸去享受那種感覺,繼續觀察感覺,不要只顧著感覺而忘了觀察的事和身份)


心念半路飄走了該怎麼辦?

不論你多麼專注在呼吸上,還是會滲入其他念頭,可以回想起從前拜訪過的地方或人,多年不見的朋友,讀過的一本好書,昨天吃到的美味佳餚等等(過去的事)。你一旦警覺到心思已經不在呼吸上,就要有覺知地再帶回到呼吸上定在那裡。不久之後又有念頭產生,想到還有賬單沒繳的,要打個電話給朋友,寫一封電郵給某某人,洗衣服,買日用品,參加派對,計劃下一個旅遊假期等等(未來的)瑣事。你一旦再警覺到自己沒在注意呼吸,就有覺知地再回到呼吸上,什麼都不想。

下列建議可以協助您練習覺知的專注力。

1 數號碼

類似數綿羊,也許有幫助,數號碼的目的還是要把注意力定在呼吸上(避免想到其他事情),頭腦一旦專注在呼吸上,就可以不必再數,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算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都在腦子裡默念,別出聲,下面提供一些數號碼的方式:

吸氣時數一,一,一,一。。。。直到肺部都填滿空氣,呼氣時數二,二,二,二。。。。直到肺部的空氣都釋放出去。再吸氣時數三,三,三,三。。。。直到肺部都填滿空氣,呼氣時數四,四,四,四。。。。直到肺部的空氣都清空。數到十再循環重複,直到頭腦已經能定在呼吸上不想其他事情。

第二個方法是快速地從一數到十,吸氣時從一數到十,呼氣時也是從一數到十,不斷重複直到心念已經能夠定在呼吸上不想其他事情。

第三個方法是整個呼吸的過程逐步地從一數到十,吸氣時從一數到五,呼氣時從一數到六,再吸氣時從一數到七,呼氣時從一數到八,下一個吸氣就從一數到九,最後一個呼氣才是從一數到十。不斷循環重複直到心念已經能夠定在呼吸上不想其他事情。

第四個方法是深呼吸,吸到肺部充滿空氣時默念,然後把全部的氣呼出來,肺部無氣時數,再深呼吸,空氣充滿時數,全部的氣呼出氣時數,不斷地重複數到十,然後再從十數到一,直到心念已經能夠定在呼吸上不想其他事情。

第五個方法是結合吸氣和呼氣,當肺部的空氣全都放出去時就默念,完成吸氣和呼氣的一個環節,再吸氣和呼氣時默念,但是這種數法只限五次,再從五倒數到一。不斷重複直到呼吸平靜變得細緻。

(註:也有用咒語的聲音或咒語的種子字去數呼吸的,OmAh是最方便也最簡單的種子字或音,用六字大明咒或阿彌陀佛的佛號都可以,要看自己感覺跟哪一個法門或佛菩薩比較親近有緣。也有人只試一兩次就可以馬上進入狀況,再也不需要這麼數也可以覺知到念頭在哪裡,非常警覺清醒,或許是前世有練過的關係)

但是要記住,你不是要每次都一直這樣的數,你的心思一旦鎖定在鼻尖感知到吸氣與呼氣的摩擦,不論呼吸有多麼輕柔,細緻,安靜,再也分不出是呼或吸時,就要放棄再數氣息。數號碼只是用來訓練自己的心念去專注在某一個點上面(數字不是要專注的對象而是工具或過渡性橋樑)

2 連接

吸氣之後別等著去注意那個呼氣開始前短暫的空檔,而是連接呼氣,一氣哼成,這樣就可以注意到吸氣與呼氣是一體相連的。

3 定位

在連接了吸氣與呼氣的動作之後,把你的心念定在吸氣與呼氣的觸碰感,吸氣與呼氣時一氣哼成不斷摩擦鼻腔裡的牆壁(直到粗糙的牆壁也變得順滑)

4 心念專注得像木匠

木匠在鋸木板前會先在板上畫一條直線,然後用鋸子沿著直線去鋸,但是他並沒有去注意看鋸齒上上下下的動作,而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直線上(尤其是鋸齒碰到直線時的那個點上面)。同樣的,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的那條直線上的點去覺知呼吸的進出(弓箭神射手都是這樣子訓練去射中目標,不需要有好眼力,遠處的紅心一片模糊也沒關係,甚至蒙起雙眼來射也可以)

5 心念是個看門人

(公園或大廈的)看門人不會去記下任何進出訪客的個人資料和細節,他只是坐在那裡看著人們進進出出。同樣的,當你專注地觀察時,你就不會去記下任何體驗到的細節,你只需注意在鼻尖上經過的吸氣和呼氣時的感覺就是了。

(註:這種無動於衷的觀察員身份不一定要在閉目靜坐觀呼吸時才能做,睜著眼睛隨便坐或站著觀察也可以,是行禪中的一種練法,當然也在不危害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或者不會給別人帶來不便和干擾或阻礙的前提下去做。比較好練習的例子是到戶外比較安靜的公園或自然界去觀察那裡的動與靜,坐著或站著找一個可以發呆的畫面,就像架起三角架通過單眼相機在看進入鏡框的東西一樣,鏡框外的東西都沒看見,也不想去看,眼睛就釘著這個畫面:有一只鳥飛過再消失,一片葉子落下到地面時停止不動,風吹枝葉搖曳一會兒又恢復平靜,遠處的馬路上有車經過再失去踪影,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從左到右經過畫面裡的走道,走出鏡框。。。。等等動與靜的一切都攝入眼前的鏡頭裡,只是安靜地觀察,不要產生任何念頭去想:這是一只鳥,是黑色的,黃色,大只的,小只的,有點像老鷹,可能是鴿子;不要去想這是一片落葉,是枯黃色的,落得很快或很慢,大片或小片的;不要去想有風在吹枝葉,吹得沙沙作響,勾起了以前跟某某心愛的人這樣一起觀景談心的好日子,然後聯想篇篇,沒完沒了,肥皂泡沫越搓越多,連眼前的美景都變成白色的泡沫浴缸;不要去想什麼車經過,什麼用途的車,什麼顏色,像什麼牌子,聲音靜或吵之類的,就只是觀察到有這樣一個的東西滑過鏡框而已,就這麼簡單;不要去想那是一個女人,是一位年輕媽媽,穿什麼衣服在推什麼樣的嬰兒車,車裡的嬰兒是男是女,是什麼種族,哪裡人等等,甚至能覺知出自己的頭腦在給這位媽媽貼標籤(比如年輕或不年輕,胖瘦,高矮等等),猜想和批判,就只觀察有這麼一個人在推著一個會滾動的東西從一邊走到另一邊,然後消失在畫面之外,回复之前沒有這個動作的畫面,也就是現在的畫面,跟之前那個相似但已經不一樣。
在觀察的同時,只注意到眼前的每一秒每一刻,沒有回想剛剛過去的那一秒,也沒去預見快要到來的下一秒,一旦想到過去或未來,眼前的一秒就沒注意到而失焦。任何時候都只注視著當前的這一秒一刻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因為在當下的狀態裡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思考,沒有分析,沒有猜測,沒有批判,沒有分別,過去與未來也在當下這一秒一刻裡融合成一體的一個畫面。很多人都說要活在當下,但是並沒有做到當下的狀態符合當下持續定位的條件(真的很困難,談何容易,做得到還維持得久的人類恐怕屈指可數),其實只是活在(線性的)現在,因為還有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概念存在,還無法做到禪觀那種無想和無為的狀態。
如果你能夠持續這樣子維持一段時間不想東想西,即便是坐或站著看東西發呆,也已經在禪觀了,一樣可以安住在定境中。即使你回過神來走動或離開,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在操作一副肉體的軀殼去動,有另一幅頭腦在頭殼裡,就像人在機器人的鐵殼裡控制和操作機械手和腳在動(如阿凡達裡的機械人中人),更像是進入電腦模擬的虛擬實境室內在觀賞很立體的景象,但卻清醒的知道和記得在進入虛擬實境室前的真實世界,也就是知道虛擬實境室外的真相是什麼樣子,就不會忘記虛擬實境只是短暫的假相罷了,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這個境裡的外人,只是個觀察員,可以參與,也可以不參與境內的戲劇)


定念之後的感覺


你繼續這樣觀呼吸之後,你的身體和心念會感覺變輕,輕到好像浮在空中或水面上,你甚至會感覺到身體要升上天(好像有半個身子吊在肉體外面或者在膨脹)。粗糙的呼吸一旦停止,就會由細緻柔和的呼吸取代,這種呼吸才是你要專注的對象,也是進入專念狀態的跡象。這個跡象兼對象的粗糙樣貌會被越來越精細的跡象兼對象所取代,這種精細度好比鐘聲(禪院鐘聲有特別用意,不只是提醒吃飯或起床的東西),用一根大木錘敲鐘時,開始時的聲音會很大很響,當聲音漸漸散開來時,就會變得精細。呼吸開始時也是這樣(聽得到呼吸聲,而且很急促,很粗糙),只要你持續注意它,就會發現它會變精細,但是意識的覺知還是放在鼻尖或鼻樑上。當跡象發展成熟時,禪觀的對象就會變得清晰,呼吸也一樣,但是會精密到你感覺不出自己在呼吸(以為已經沒有呼吸,像個死人),別以為你已經停止呼吸或者什麼進展都沒有(其實這就是很大的進展),不必擔心,只需有覺知地感知鼻腔裡空氣經過時的摩擦,這個時候你就更應該維持得越久越好,讓你的能量,信念,正念,專注和智慧都取得平衡。


農夫的比喻

假設有一位農夫在用牛耕田,工作到一半累了就不再牽牛,讓他自由活動,自己在樹下休息睡著,醒來時發現牛不見了,但是他卻不慌,只是走到很多動物都會在大熱天找水喝的溪邊,找回他的牛,再把牛牽回田裡繼續耕種。

同樣的,你在熟練之後,你的氣息會精細到你感覺不出自己在呼吸,你也不必驚慌,它並沒有消失(還沒斷氣),還是在同一個地方,就在鼻尖處。你只需再深呼吸幾次就能再感覺到氣息在哪裡(也先能覺知到這個要深呼吸的念頭生起,然後才決定要深呼吸),然後繼續專注在鼻腔內空氣滑過內牆的感覺。


跡象的出現

當你把注意力都放在鼻腔裡的內牆時,就能夠注意到禪觀在進步的跡象,你會感覺出很舒服的跡象,但是也因人而異,可能像一顆星,或圓寶石,或圓珍珠,或棉花籽,或木質的心柱,或一條長線,或一束花,或一縷輕煙,或蜘蛛網,或一片浮雲,或一朵蓮花,或一輪圓月,或一個太陽(就在雙眼和兩眉中間上一點的位置自動浮現出來,都是明心的初步圖騰或輪廓)

之前你有練習過專注在吸氣和呼氣這兩個禪觀的對象,現在出現的跡象是第三個禪觀的東西,當你再把注意力放在這個東西上面時,你的心念就會達致某個程度的專注,足夠讓你練習內觀禪,這個東西在鼻腔(或鼻樑)上會很顯著,掌握它。別讓它失踪,任何時候你要找它,它都在同一個地方。現在開始用心念結合這個跡象(或圖騰),只在當下,讓心念跟著每一秒流動,專注地觀察它,你就會看到這個跡象每一秒鐘都在變化,也注意每一個變化,重要的是你的心念只專注在當下的這一秒,心念跟當下的一秒結合的情況就叫做當下的專注。每一秒都不停地經過和出現(好像影片的底片經過放映機唯一的投影框),心念就跟著它的節奏同步流動,跟它一起轉變,一起出現,一起失踪,不執著於任何一秒內的東西(只是觀察卻不被牽著走)。如果這時候想要讓心念停止(不再觀察),就會感到失望和不耐煩,因為心念需要放輕鬆而不是緊繃(思考),必須跟著當下這一刻所出現的一切一起流動。由於每一刻每一秒鐘內都有當下的狀態存在,每一個醒著的時刻(沒在靜坐)也可以有專念的一刻(真正的活在當下)


定念在當下

如果要讓心和當下的一刻結合,我們就必須找在那一刻裡發生的事情,不過,要是沒有一定程度的專注力(覺知力)跟當下的節奏同步,你就無法把心念專注在每一個流動的當下。你一旦達到了這種專注的程度,就可以開始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地方,比如肚皮的膨脹收縮,肺部的起伏,任何感覺的起落,氣息的升降或思緒的生滅等等。

如果要在內觀禪裡有所進展,你就需要這種當下的專注力(覺知到當下的心理狀態),這就是你在禪觀時需要的技能,因為所有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一切只存活那麼一刻(每秒鐘的事一閃即逝,都是無常不永恆的假相,都在當下的狀態中流動,不過卻很少人能活在當下,都隨著假相跑,意念像牛一樣被外境牽著走)。如果你能用這種專念的心態去注意身與心的變化,就會發現呼吸時物理的部份,而氣息的感覺,感覺的意識以及跡象的意識都是心理的部份,你一旦注意到這些,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變動。除了感覺出呼吸以外,你可能會有其他不同的感官知覺,在體內感覺到,你就看著全身的變化吧,但是不要在體內刻意製造出不自然的感覺。一旦有念頭產生,也注意到這個動作,你該注意到的是這些念頭的產生都不是永恆的,都不盡人意(不滿意,不滿足,不完美),都是無我(不由自主)的經驗,不論是心理或物理的都一樣(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註:如果能做到前述的註釋裡說的把那個呼與吸之間的千分之一秒放慢拉長到比如說十分之一秒或半秒(已經很了不起了,真的很難,但肯定不是不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很多條件),就有可能也有機會睜著眼睛用肉眼看到一種很不可思議,無法解釋,是文化大震盪的極罕見經歷或奇景,比如說在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在列車快速進站乘客們人頭攢動,手扶梯上上下下一切都在流動的地鐵站裡,忽然間就在某一個十分之一秒或者半秒的時間空隙內,你碰巧進入了當下的那一刻,眼前在流動的一切(人,車,扶梯,列車等等)也在千分之一秒內嘎然而止,停住不動十分之一秒或半秒,好像電影裡常演的定格那樣,只有你才是會動,你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半秒過後又再恢復正常,好像沒發生過剛才那件事,也只有你才知道看得到,全部人照樣在走路趕車。電影裡演的雖然輕鬆,不過現實中真正遇到過這種狀況的人恐怕是屈指可數。
這種時間停止的狀態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如果超越光速在動,就能進入另一個平行宇宙裡,可以回到從前或進入未來,只是還未實驗成功,因為還沒能開發出跑得比光速還快的載具。先別談那麼難證實的事,以賽車手為例,有些賽車手透露,他們在直路上飆到時速幾百公里時,有感覺到時間靜止或放慢了,而且噪音還變小聲,時間不是一秒一秒的走而是分裂成一秒半或兩秒。也有很多追求速度的極限運動員體驗到這種快感一次以後,就欲罷不能,試到上癮了,不顧生命危險也要得到那種滿足感或刺激,因為沒人能教他們如何得到這種超自然的體驗,不過這些人不需要玩命也可以通過禪修的練習去體驗到這些錢再多也享受不到的奇景。雖然要遇到很不容易,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自己的各方面條件的配合,可以從看手錶的指針去知道秒針是否在自己看到的那一刻停留超過一秒才跳到下一秒,也可以看沒人的扶梯是否會在看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意願停止滾動十分之一秒到半秒的時間,如果是這樣,就可以等著看更壯觀的奇蹟出現在眼前了,但是,越期待就越不實現)

你的專念能力開發以後,你所討厭的那些不愉快經驗,所貪求的歡樂經驗以及自我的概念(個人意見,主張,觀念,想法等等)都會被深度的禪觀洞見(慧眼或智慧)所得取代,看出這些經驗都是不永久的,不完美的,無我的。這種對實相的認知能協助你用更平和,淡定和成熟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人生(也不要求別人要達到自己的要求或強迫別人都要達到自認為及格合格的標準),你會看到以前你所堅持和以為的標準(或思考出來的邏輯)都不持久,改變的速度快到你自己的頭腦(觀念和知識)都跟不上(變成抱殘守舊,食古不化的骨董頭腦)。只要你肯精進練習這種禪觀法,遲早會看出這些(很細緻不容易覺察以及其他各種微妙的)變化,你將能夠看出無常以及無我的細緻之處。這種內觀(的覺知能力)會為你指出一條通往和平快樂的道途,給你智慧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不那麼容易陷入別人的業力漩渦中,也更懂得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言行)

當心念跟每時每刻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流動時,自然就能夠把心思專注在當下(真正地活在當下的每一秒鐘每一分鐘裡,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不貼標籤,不批判,不思考,清醒地覺知自己的身口意)。我們可以感知到呼吸在鼻腔裡的碰觸滑動,因為空氣裡的土元素在吸入呼出時碰到鼻腔裡的土元素,心念就能感覺出氣息的出入;而空氣裡的火元素在呼吸時碰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鼻腔也會感覺到溫暖,同時也會感知到空氣裡的不永久(無常與短暫,稍縱即逝,每一秒都不一樣,沒有定性),雖然氣息裡也有水元素,不過心念卻感知不出來。


跟自然的宇宙節奏與秩序同步

當新鮮空氣在肺部裡打氣洩氣時,我們也可以感知到肺部,肚子,膀胱的膨脹和收縮,這三者的膨脹和收縮都是宇宙的節奏之一。宇宙中的一切跟我們的呼吸與身體一樣,都有膨脹和收縮的節奏,全部都在升起和落下,不過,我們要關切的是呼吸以及身心的細緻部份的起落浮沉現象。

在吸氣的同時,我們會體驗到一點點的平靜,如果沒在短時間內自然地呼氣,這一點沒有壓力的平靜就變得有壓力,呼出時才感覺壓力被釋放,在呼出之後,如果等太久才吸氣,就會感覺不舒服。換句話說,每當肺部充滿空氣時,就必須呼氣,沒有空氣時就必須吸氣。吸氣時會感覺到一點平靜,呼氣時也一樣,我們要的是平靜和沒有壓力的感覺,不要因為缺氧而感到不舒服,我們也要平靜的感覺能持久,緊張的感覺快點消失,最好是快過它的正常速度。不過,就在我們這麼想的時候,壓力並沒有消失,平靜也不持久,結果我們焦慮和不耐煩,因為我們期望恢復平靜持續得久一些,要壓力快點消失,別再回來。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現,即便是在一個不永久的狀況下渴望永久也會導致痛苦或不快的感覺(好比在不完美的物質世界裡要求完美,搞到自己和別人都痛苦),再加上沒有所謂的<>的個體在控制這種狀況,我們自然會感到失望(因為不在自己的控制能力內)

不過,如果在觀呼吸時不求平靜也不排斥呼吸時產生的張力,只是體驗到不永恆(的無常),不滿足(的苦)以及無我的氣息(氣息就是氣息,不分你我,也就是無我的空氣),我們的心念就會變平和,平靜。

而且,心念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感知呼吸(還是需要轉移注意力去注意旁邊的行人和路上的車子),也會去感知聲音,記憶,情緒,認知,意識以及思想的念相,一旦遇到這種狀況,就別再去管呼吸的感覺,而是馬上轉移注意力到這些狀態上,不是全部一起覺知,而是一個一個地觀察。當這些感覺消失以後,就再回到呼吸這個心念的家,也可以從這個基地出發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或狀況作短途或長途的探索(包括治病,直接找出病菌的位置去發光治療,比任何醫療配備和藥物都要精準有效),要知道的是,這些心的旅途都在心裡進行。

每當心念回到呼吸上時,就會對不永久,不滿足和無我的覺知有更深度的洞見,思想更能不帶偏見和公平地觀察這些變化,思想得知的洞見是:這幅身體,這些感覺,不同狀態的意識以及各種不同的思想念相都只是用來達致更深入的洞見去覺知出身心組織的真相。





本文完


如果認為本文值得讓更多人知道,獨享之後請分享,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